• 寫性給你
  • Posts
  • 寫性給你:新電子報、新身份、成為一個新人

寫性給你:新電子報、新身份、成為一個新人

Vol. 0 換地方就重新開始數之試營運篇

一切開始前先給個 credit,謝謝午後女子會的書宇,她的午夜洗衣房電子報給我很多有趣的小知識和陪伴安慰,所以才偷偷模仿人家,使用這個我完全不懂正在學習的電子報系統,希望能將閱讀的成本降到最低,記錄更多我的感受,期許能引起更多共鳴與互動~

從秋天以來的生活就很像不停按下開始與暫停鍵,好多新的開始,也有好多的停滯。覺得自己很像什麼放羊的孩子,好像從秋天開始就在說自己要思考要轉變,不過節目遲遲沒有訪問更新,社群上也不見蹤影,覺得很不好意思,卻又很想展現一下我真的有在努力掙扎的企圖心,所以想說來換個電子報形式,看看能不能有什麼靈感與雀躍一起降臨。

正在看的你們都善良又神秘,因為仔細想想,哪有人電子報還要打開 pdf 檔,又不是工作信件,況且電子報不都是開信直接閱讀嗎?真不曉得這兩年我在堅持什麼,要這樣麻煩你們,總之,我會加緊腳步努力摸索這個系統的~

新身份與新生活

2024 最大的轉變就是多了一個新身份,也因為這個身份,才有許多優先序的變動,進而影響很多的開始與停滯。

2024 年,我成為了一名母親,養了一隻黃金獵犬。雖然過去一直嚷嚷要養狗,但知道自己財力還沒辦法給毛小孩「很棒的生活」,所以想說退休後再養,誰曉得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伴侶的關係,因為黃金獵犬女兒是伴侶的狗狗,從一開始我只是想幫忙照顧,到現在我也將她視如己出。

沒有生育打算的我,沒有認真想過母親到底意味著什麼,也許只是一味擔心自己終將和母親一樣,那麼努力、那麼犧牲,那麼符合主流價值裡的母親形象,可終究沒有以孩子期待的方式去愛他。當我打從心底希望她健康快樂,盡我所能給她所有她想要的,就開始有好多無以名狀的擔憂,開始思考豢養與剝奪,開始滿滿的自責,因為即便她能夠以肢體表達一些偏好,我仍永遠無法得知她真正的想法,讀來的那些知識、所有她會的指令和規矩,好像一切都只是為了人類方便,只因為我想要從她身上獲得陪伴與快樂。我既希望她自由,又要她聽話守規距,既願她與眾不同,又妄想她像我在社群上滑到的所有黃金獵犬一樣,意識到這些的瞬間,我就徹底成了一名母親,在名為媽媽的處境裡,體認到自己的矛盾和自大。

此外,前陣子我們透過獸醫師的診斷,知道女兒原來是隻先天基因問題、有焦慮症的狗狗,簡單理解的話就像人類的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自閉症類群障礙 或是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前正在藥物治療中,關於疾病的細節這邊不多寫,想知道的朋友可以去讀我在自己的 ig 寫下的貼文

診斷後這幾週我一直在想,怎樣才是很棒的生活?面對容易焦慮、有強迫行為、無法好好入眠的女兒,過去我想像的那些散步、露營都不再被標記為該做的事情,那樣的生活只是主流狗狗們會被人類帶去做的事情,但不見得對我的女兒來說是好的。

怎樣才是很棒的生活?我還沒有答案,但我知道我會帶著自責與自覺,和女兒一起迎接每一天,設法建構與創造只屬於我們家的、很棒的生活。作為一名母親,原先的身份與生活都重新被定義,充滿未知挑戰,也充滿期待。

2024 最後一季我看的

  •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杉井光 / 皇冠出版

    在社群上讀到緊急二刷的消息,想說到底是怎樣的推理故事,還說只有紙本書能體會,完全就是中我這個只看只本書的人的胃口。故事描述一名著名推理小說家過世後,他的私生子想找出其遺作,並透過找尋遺作的同時更認識自己父親的故事。

    無法暴雷,其實也沒有太複雜,但如果你喜歡書、喜歡閱讀,特別是紙本書,誠心推薦你翻開這本,感受一下一點點雞皮疙瘩,真的是充滿敬意與愛意的一本書啊!

  • 《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 / 自轉星球文化

    好喜歡!!!是本回憶錄、也是寫作筆記、也是一本小說,平實文字裡滿是幽默與智慧,不管是關於生活的、人際的智慧還是文學的智慧,又積極又軟爛、又隨性又恭敬,還能有女性主義的意識,真的太喜歡了,非常推薦!

    ▲ 「演一個人,也用說的」是這本小說的起點。一個人是誰,直指他如何處理自己的記憶,如何「明白」自己是怎麼到達此刻的。這「明白」包含了一種後設的理解—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明白」只存在此刻,有時效與疆界,並將加入無數個前刻成為下一個此刻要處理的東西。在小說裡,用書寫的結構與語言取探記憶,是「明白」的唯一道路,結構與語言正是距離,它展示了記憶的堆疊與隨機,講述了書寫的可能與無能。 但無論如何,我還在想像與創造這對終日被預言就要過時的伎俩裡掙扎要儘可能不挪用他人生命經驗地嘗試一個人能如何不把所有東西寫成回憶錄—這是小說在本事之外發生的事了。

    ▲ 小學時每個禮拜三是便服日,我媽會鼓勵我穿裙子或洋裝,但她不會說「我們女生要穿這個」。她說:「穿這個可以變成女生。」我大聲說:但我是女生啊。 我媽說:那只是一種說法。 什麼意思,女生只是一種說法。溝通只是吵架的一種說法,雞雞只是陰莖的一種說法,「說謊家」只是「你今天發生什麼事」的一種說法。現在想起來,我媽想說的是女生只是某種階段性的,有目的的,片面的措辭,用來表示……什麼呢?那個躲在女生裡面最終的真正的合時合宜的我到底是什麼?

    我媽認為我們應該要隨時保持警覺,按照今日世界的敵意來調整自己的女性特質,幫助你達成人生的追求。有方向的具體動機比無靶可畫的「可愛」容易理解,種種說法都是要預備我,避免我不知所謂地追求那飄忽的可愛,而困惑,而迷失。不過她與我都沒料到,我的青春期竟是在困惑與迷失中,被可愛拾起的過程。

    為了鋪天蓋地記得而寫,為了鮮靈活現記得而不寫。但到頭來,能讓你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麽事的,不是記憶,而是語言。比例尺小於1時,地圖會現出用處。你必須選擇,必須縮小,必須捨棄,必須創造,必須決定你的位置,必須有觀點。你懷疑世界對你提不起興趣,只好從所在之處出發尋找安頓自我的地方。你變成蜘蛛,變成毛蟲,想像死亡,變成神,俯瞰自己,終於明白人的凝視可貴在它的局限,如同你的地圖。

  • 何桂藍貼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香港47人案,其中前記者何桂藍是少數沒有求情認罪的人,她被判刑七年,在判決後在自己臉書上寫下長長的回顧與心情,關於自由民主,有太多可以畫螢光筆的地方,與大家分享,也推薦去看全文。

    ▲ Prove to the world at every possible moment, no matter how small, that democracy is worth fighting for.
    ▲ What really defines our identity is not the suffering itself, but the way in which we face it.

    ▲ 民主自由從來唔包歲月靜好,真正嘅民主係眾聲喧嘩好L嘈。
    民主自由從來不包括歲月靜好,真正的民主是眾聲喧嘩。 

    ▲ 歷史唔係由贏者書寫,而係自由有意志嘅人書寫。城市嘅軀殼唔會消失,舊靈魂已死,而新性命誕生就必然係痛;香港嘅好不在井然安定,而在過火癲狂,無孔不入嘅規訓同壓抑下竟然滋生出咁蓬勃嘅多元,要你規行矩步,同時又逼你不斷越界;冇人可以定義「香港係咩」,但人人都可以拓闊「香港可以係咩」。

    (歷史不是由贏者書寫,而是自由有意志的人書寫。城市的軀殼不會消失,舊靈魂已死,而新性命誕生就必然是痛;香港的好不在井然安定,而在過火癲狂,無孔不入的規訓和壓抑下竟然滋生出這麼蓬勃的多元,使你規行矩步,同時又逼你不斷越界;沒有人可以定義「香港是什麼」,但人人都可以拓闊「香港可以是什麼 」 。)

    ▲ 由衷希望你都有勇氣面對自己、繼而打開自己,體驗世界,感應他人,唔再停喺「思想自由」嘅幻覺之中。你要喺現世自由。 
    (由衷希望你也有勇氣面對自己,繼而打開自己,體驗世界,感應他人。 不再停在「思想自由」的幻覺之中。你要在現世自由。)

  • 《政見不同的人如何談戀愛以及為何總是女的在思考這個問題 | 隨機波動150》

    老朋友就知道我很常推薦這個中國 podcast 節目,會把這集放在看的部分,主要是因為這集是收集聽眾投稿,有投稿文字可以閱讀

    在寫性給我第十三季 #214 中我有分享到,此刻的我就剛好是與政治價值觀不同的人交往,因而有很多關於覺醒與日常的思考( staying woke & stay ok),所以當我聽到這集的時候,實在覺得太共時,滿滿共鳴。

    ▲ 在一個開放有活力的大環境中,觀念的碰撞和討論是一種自我賦權,甚至也構成個人快感機制的一部分。而當大環境越來越極化、社會越來越阻滯,觀念似乎穿梭於回音壁之中,人人都渴望被聽見,但人與人之間很難產生真正的交流。

    ▲ 深深感觸是“政見不合”的親密關系能否健康持續下去的前提,是問問自己“政治性”在自己生活裡的分量。我2022年從政治性抑郁中熬過來,我解脫出來的方法不是視而不見那些令我嘔吐的新聞,而是認認真真記住每一事件每一時刻,僅管我是普通人,所領受的知識及對世界的好奇塑造了我,我敬佩比我更勇敢的他者,我堅信有些事情無法輕飄地在我生命裡放過,政治生活首先是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可避免要勾芡到關係里,我仍決定要保全完整的自己。

    ▲ 我想說明恨並不容易。除了這些冒犯以外,我想他們也沒有什麽毛病。有的時候,他們會主動提出要幫我拿東西,小到一袋奶茶,大到行李箱。或許,他們只是在不自覺地扮演父權制腳本中一個紳士應有的形象,但這也是一種善意,而我不知道要怎樣面對這樣的善意。我不會接受除了換飲用水以外的善意,但是我依然在他們釋放善意時,為自己生過的氣感到些許迷茫和愧疚。 我不會覺得被冒犯時生氣是不應該的,我也不會因為“看透這些人的本質”就以為他們釋放的善意是假情假意,只是,這樣看似矛盾的行為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時,我還能理所當然的愛或者恨嗎?難道愛和恨可以僅僅指向某一種理念,而不指向具體的人嗎? 作為故事的旁觀者,我們可以將父權制作惡的方式看得清清楚楚,但是當我們作為生活的親歷者,既不能逃離當下的生活,更難以改變更大的世界,我們才會或多或少地理解這句話的分量。就像現在,我不知道如何解釋為什麽我很難愛,也很難恨。

    ▲ 連和同學之間的辯論都能讓我產生一系列積極的情緒,例如好奇、求知、自信、受到重視。看來政治總是伴隨著權力,“持有政見”就是一種自我賦權,言政更是一種權力的實現。“求同存異”的前提是“勢均力敵”,Diane政見不合的婚姻之所以能成立,就是他們對自己立場的堅持讓他們在婚姻中能始終保持平等。這對女性主義者來說,難道不是致命的吸引力嗎?說到這裡,我都想去談一段政見不合的戀愛了,哈哈。 

2024 最後一季我聽的

性專區

第一封的性專區先分享的台灣的好資源,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除了有很多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資源之外,全面性教育相關也有越來越多分享資源,有興趣的人可以先把千德爾教學資源網存起來,之後的性專區介紹也會有很多從這邊挖掘唷!

第一封信就這麼長實在很有我的風格XD

最後想說,因為這個平台系統會是開放的,等於只要有心人士?想來閱讀,都能讀到,所以如果你是已經付費訂閱的朋友,考量自己的經濟狀況與我這邊能提供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對你有幫助之後,再決定要不要退掉訂閱XD

有任何想分享的歡迎回信到 @[email protected] 

我們下封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