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性給你
- Posts
- 寫性給你:「休息不是浪費」,身體是、友誼是,創作也是
寫性給你:「休息不是浪費」,身體是、友誼是,創作也是
vol.6 有很多頭痛休息與想法的一個月
monthly diary
「休息不是浪費」
我有家族遺傳偏頭痛老毛病,大概是從今年開始疼痛變得頻繁又持久,根據我5-7月的頭痛日記數據,平均一個月會痛三次,一次會痛24-60小時不等。
雖然長期與病痛共處,理當習慣這些起伏,可是七月底的這一次,我痛了四天,第一次痛那麼久,睡睡醒醒吃止痛藥,但始終沒有好轉,第三天晚上突然情緒崩潰,哭著對伴侶說,我會不會一輩子痛下去。隔天起床好轉一點點,急著起來做家事、想出門,伴侶說我如果還是不舒服可以在家裡休息,可是我真的不想要一直躺著什麼事都沒做好浪費,伴侶就對我說出這句,現在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話:「休息不是浪費。」
原來我還是活在效率、產能至上的這種成見裡,為了說服自己不是廢物,聽不見身體的需求,對他抱持著羞恥感。
「休息不是浪費。」這六個字好像有魔法,不只是當頭棒喝,讓我停下去思考那些我追趕的是否必要;也像溫柔細語,好似在對著我說慢慢來沒關係,也許不見得是我做不到,只是還不是時候。
七月也發生一件,後來想想也能應用這句話的事情。
聚散有時,長大必經這些無常。可是我在這幾個月卻又突然像青春少年那樣不甘,那些友情中已經發生已經失去的和不想失去的,在現在的人生階段裡又有不同體悟,所以很焦慮而努力的嘗試挽回,很用力的相約,終於和兩年沒見的朋友重聚了。也不確定結果,不確定錯過的相處是不是不能挽回的過錯,但友誼哪會有什麼結果,只知道自己很盡力表達了,我也幸運地被好好傾聽著。
友誼的休息不是浪費,也許正因為這些懊悔、坦白,我更知道人與人之間,我在乎的是什麼。在各種迷惘與變化中,斷點能連成線,讓我心中「關係」二字更清晰更明白。
相聚那天回家在想,為什麼有伴侶諮商,卻沒有朋友諮商,友情也是複雜難解的愛的關係啊!
翻一下節目後台,發現不定期更新或者說幾乎停更訪問集數,剛好快要一年了。
這一年之間雖然都還是有上傳寫性給我,在這裡寫電子報也有持續半年,卻還是覺得愧對 podcaster 這個身份,倒也不是說標籤多重要,但我確實仰賴節目製作與其後續帶來的相遇和際遇,建構我的身份與認同。
雖然自知沒有才華,可是能夠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與人物,持續產出作品,能夠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個創作者,是一件帶來十足成就感與幸福感的事。筆記本裡寫下不少企劃靈感,但始終離實踐差一步。工作太忙、要顧狗狗、要談戀愛都可以是藉口,但 不 · 夠 · 想,大概才是主因。
可是我知道我絕對不願意完全停下來,因為我還可以做好多、還可以探索很多。創作的休息不是浪費,當然我還是有覺得自己廢物的時候,但我這樣告訴自己,因為不夠想、不夠適合我所以還在休息,不然以我的個性肯定是執行力冠軍。
在打這個月電子報的這幾天,約了幾個錄音,未來還會不會繼續休息我不知道,就順其自然,不是浪費,不會浪費的。
休息,也許也是一種持續,持續在尋找答案,就像我在今年生日時寫下的那樣:「現在的我,知道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能耐,知道我是誰、在哪裡、擁有什麼,不會像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想要,明明參與卻又疏離,總是覺得自己在失去。 當然也不是說什麼我已經看透了人生的解答,只是對於持續找答案的狀態,終於能覺得有點有趣且安心。」
recent reading
最近讀的
去年眾多閱讀中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李佳穎的《進烤箱的好日子》,所以購入她過去的短篇小說集,這兩本相比新作當然遜色很多,很多篇文字近乎迷幻,但這並不是扣分項,我很喜歡那樣的文字,喜歡閱讀當下的似懂非懂感,只是讀後的反思就相對少一些。
自從讀了小說《煙街》以後就好喜歡沐雨,後來的散文集《痞狗》也有購入,喜歡他誠實乾脆、像哲學探討又像耳語的文句。
《造次》這本書是他在鑽研什麼是散文的散文,對我來說就像一本論文,好讀的那種,我認為這本書的讀者樣貌很明確,你要不喜歡散文,要不就喜歡問為什麼,要不就是文學圈或文學/閱讀愛好者。
我一直以來都偏愛散文,大概是我從還沒有所謂網紅的年代開始就嚮往「素人的真實」,我喜歡抒情散文,因為他人的真實可以去 validate 我的真實。這本書談了很多,有幾個有趣的提問,例如散文不可以虛構嗎?散文的真實是真實嗎?讀者在乎嗎?文學獎有什麼問題?(非直述,我大概描述/轉譯)
這些疑問其實跟我很喜歡的《進烤箱的好日子》中提到的回憶錄的真實虛假有幾分相似,另外,如果你在讀《黃色臉孔》的時候,對於文學圈、出版界的大實話有興趣,那我推薦你也讀讀這本書,沐雨也大量引用《黃色臉孔》和其他描述散文的書籍或段落,真的像看分析型 youtube 一樣旁徵博引、又有自己的見解,不管是知識的累積或是單純閱讀的愉悅,我都收穫很多!
recent watching
最近看的
當然這個月大罷免相關的影片我也看了不少,但撰寫電子報的時候第一次投票已經結束,就不再分享,而八月公投近在眉睫,核能議題一直是我立場踩的比較不穩的(有人這樣形容嗎?),所以想要多做一點功課。
第一個公視影片是正反方都有訪問,不只核能相關的專家,還有訪問地質學家,而且是台灣日本都有訪問,還有訪問當地居民,我覺得是補了很多我不理解的資訊知識,且是各種立場的。
第二個訪談影片,立場是支持核能的,我會看主要是因為過去公投中我相對支持非核家園政策,所以想去找立場不同的影片來看看,我很喜歡這部片沒有偏激責罵,就是就受訪者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分享。
如果你對核能議題想知道更多,推薦你看看~
很喜歡阿滴的溫暖、自律,一直以來都很心疼,在這集訪談裡他有細談自己憂鬱的狀況與歸納出的(共存)解法。
除了本身的偏愛之外,我也特別感激有這樣直接談論死亡、死亡的意念的影片,因為死亡其實跟性一樣都被認為是不要談或是難以啟齒的話題,但我總認為避談不見得是好的,死亡必然存在,憂鬱的感受也是,不談不會就讓他們消失,所以我覺得去分享自己的經驗,是很勇敢也很重要的事情,我非常感激。
recent listening
最近聽的
舒服的靈魂放克,喜翻!
月底一直循環播放,每一首都好喜歡,最喜歡〈梅雨季〉的編曲,然後聽到最後〈媽媽的眼睛〉〈答案〉就會鼻酸想哭。
聽到這集好激動,因為我身邊有不少女性友人參與做志工,政治與性別之間,那些細細的情緒,可以被這樣記錄下來,是一個又個人又公共,一件我覺得殘酷裡又有美麗的事情。
That’s it for this month.
抱歉這個月沒有性專區,雖然有一些我想討論的性別相關新聞,但針對性的沒有,想說就先不放ㄌ,也許之後有機會在節目上小聊看看💛
再次感謝閱讀到這裡的你,愛大家!